土柴灶渐渐消失,崇明灶花“无灶可画”?
青少年在进行非遗灶花艺术创作 本报记者 徐程 摄
日前,第十六届崇明灶花艺术节在崇明向化镇灶花堂开幕。所谓崇明灶花,就是灶壁上的农民画,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迄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在2007年入选上海市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随着液化气灶的普及,土柴灶逐渐淡出了崇明百姓的生活,灶花艺术也逐渐式微,面临无灶可画的困境。为了保护这一承载着人们共同回忆与区域历史的民间艺术,崇明各界正想方设法赋予灶花新的内涵,使其“常开不败”。
灶花传承
老匠人中学生同场
在灶花艺术节现场,十多个灶台模型摆放在会场两侧,成为了画师们创作的画布。有趣的是,左侧都是经验丰富的老匠人,而右侧则都是中学生,新老灶花“师傅”同场献艺,也寓意着灶花传承的希望。78岁的龚德文老人,可能是现场年龄最大的灶花师傅,他告诉记者,自己15岁开始学习灶花,这是崇明泥瓦匠的基本功——以前家家户户都有土柴灶,砌好灶头后美化一下是配套服务。像龚德文这样美术功底不错的泥瓦匠非常受欢迎,请到他,就意味着将拥有村里“最靓”的灶。
龚师傅的作品,神似水墨画,用色简单却大气磅礴。他告诉记者,上世纪70年代之前,崇明灶花是单色的,因为没有颜料,泥瓦匠们就用锅底灰、烟囱灰加上米酒调色,制成土颜料,再用芦苇秆和羊毛制成土毛笔。画的内容也较为简单,基本就是吉祥祈福几个套路。但后来就逐渐复杂起来——因为彩色颜料不再稀缺,老百姓的审美与要求也在提高,除了更加美观,还同时具备时代特征。在崇明农村,看一家人灶花的风格和内容,就大致能够猜到这个灶台是什么时候修砌的。
在会场另一侧,12岁的“小师傅”黄伊宇正抓耳挠腮,颜色怎么调都不对劲。他告诉记者,这是他第一次画灶花,以前在农村老家爷爷奶奶家里看到过,那时觉得不过如此,自己肯定画得更好,但今天现场一试方知并不简单,构图、配色、层次、主题都有讲究。虽然开局不顺,但黄伊宇也是摸到了一些门道,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始画得有模有样。看着孩子们专注的样子,龚师傅很是欣慰,觉得这门手艺也是后继有人,于是决定点拨一下,对记者说:“去提醒一下小朋友,把灶壁弄湿后更容易上色,颜料能渗进去,几十年都不会褪色。”
列入“非遗”
学校开设灶花课程
灶花后继有人,但土柴灶越来越少也是现实。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郑土有是本届灶花节特邀嘉宾,他告诉记者,崇明灶花是瀛洲百姓数百年来创造出的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具有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当下柴灶逐渐退出生活的趋势已经无法改变,想要留住灶花,就必须在遵循非遗保护原则的基础上,赋予灶花新的功能,加入符合当下人们审美标准的元素,推出系列文化创意产品,为社会、为民生服务,这是非遗保护的意义所在。
据了解,从2006年起,崇明政府每年都会举办灶花艺术节,2012年,崇明灶文化博物馆开馆。不少学校也开设了灶花课程,找来老匠人向孩子们传承技艺。而既有的农家乐、土菜馆等保留下来的老灶,都被要求画上灶花。此外,随着农村“美丽乡村”活动的不断深入,离开了灶台的灶花,也找到了更大的绘画载体,围墙、房屋的外墙面,甚至一些特色餐馆内墙面,都出现了崇明灶花,而表现的内容也是更加丰富多彩,如果看到长江隧桥甚至是天宫空间站主题的灶花也不必惊讶,因为崇明灶花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赞美生活,紧跟时代,不断进化,正是它历经百年传承至今的最大原因。
本报记者 李一能
来源: 新民晚报
土柴灶渐渐消失,数百年历史的崇明灶花还能继续“绽放”吗?
昨天上午,第十六届崇明灶花艺术节在崇明向化镇灶花堂开幕。所谓崇明灶花,就是灶壁上的农民画,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迄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在2007年入选上海市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随着液化气灶的普及,土柴灶逐渐淡出了崇明百姓的生活,灶花艺术也逐渐式微,面临无灶可画的困境。为了保护这一承载着共同回忆与区域历史的民间艺术,崇明各界正想方设法赋予灶花新的内涵,使其“常开不败”。
图说:第十六届崇明灶花艺术节现场 新民晚报记者 徐程/摄(下同)
在灶花艺术节现场,十多个灶台模型摆放在会场两侧,成为了画师们创作的画布。有趣的是,左侧都是经验丰富的老匠人,而右侧则都是中学生,新老灶花“师傅”同场献艺,也寓意着灶花传承的希望。78岁的龚徳文老人,可能是现场年龄最大的灶花师傅,他告诉记者,他15岁开始学习灶花,因为这是崇明泥瓦匠的基本功,以前家家户户都有土柴灶,砌好灶头后美化一下是配套服务,像他这样美术功底不错的泥瓦匠就非常受欢迎,请到他就意味着将拥有村里“最靓”的灶。
龚师傅的作品,神似水墨画,用色简单却大气磅礴。他告诉记者,这也是逐渐进化的结果,上世纪70年代之前,崇明灶花是单色的,因为没有颜料,泥瓦匠们就用锅底灰、烟囱灰加上米酒调色,制成土颜料,再用芦苇杆和羊毛制成土毛笔。画的内容也较为简单,基本就是吉祥祈福几个套路,但后来就逐渐复杂起来,因为彩色颜料不再稀缺,老百姓的审美与要求也在提高,除了更加美观,还同时具备时代特征。在崇明农村,看一家人灶花的风格和内容,就大致能够猜到这个灶台是什么时候修砌的。
在会场另一侧,12岁的“小师傅”黄伊宇正抓耳挠腮,颜色怎么调都不对劲。他告诉记者,这是他第一次画灶花,以前在农村老家爷爷奶奶家里看到过,那时觉得不过如此,自己肯定画得更好,但今天现场一试方知并不简单,构图、配色、层次、主题都有讲究。虽然开局不顺,但黄伊宇也是摸到了一些门道,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始画得有模有样。看着孩子们专注的样子,龚师傅很是欣慰,觉得这门手艺也是后继有人,于是决定点拨一下,对记者说:“去提醒一下小朋友,把灶壁弄湿后更容易上色,颜料能渗进去,几十年都不会褪色。”
灶花后继有人,但土柴灶越来越少也是现实。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郑土有是本届灶花节特邀嘉宾,他告诉记者,崇明灶花是瀛洲百姓数百年来创造出的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具有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当下柴灶逐渐退出生活的趋势已经无法改变,想要留住灶花,就必须在遵循非遗保护原则的基础上,赋予新的功能,加入符合当下人们审美标准的元素,推出系列文化创意产品,为当下社会、为民生服务,这应该是非遗保护应有的意义。
据了解,从2006年起,崇明每年都会举办灶花艺术节,2012年,崇明灶文化博物馆开馆。不少学校也开设了灶花课程,找来老匠人向孩子们传授技艺。而既有的农家乐、土菜馆等保留下来的老灶,都被要求画上灶花。此外,随着农村“美丽乡村”活动的不断深入,离开了灶台的灶花,也找到了更大的绘画载体,围墙、房屋的外墙面,甚至一些特色餐馆内墙面,都出现了崇明灶花,而表现的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如果看到长江隧桥甚至是天宫空间站主题的灶花也不必惊讶,因为崇明灶花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赞美生活,紧跟时代,不断进化,正是它历经百年传承至今的最大原因。
新民晚报记者 李一能
相关问答
【(2006• 崇明 县二模)如图所示为双缝干涉实验的装置示意图,...[最佳回答]狭缝的作用是形成线光源;双缝屏的作用是形成相干光源;故答案为:形成线光源,形成相干光源,如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