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本画册印刷设计简阳市 我眼中的简阳书画三杰

小编 2024-10-22 画册印刷 23 0

我眼中的简阳书画三杰

友情提示:本篇为本头条号发布的简阳文史31系列文章之二十三,请点一下“关注”,关注成功本头条号后,系统将自动推送更新,既方便您收文、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我眼中的简阳书画三杰

刘中桥

群文战线一青松陈应贤

编者按:本文摘自刘中桥先生为《陈应贤画集》写的序。陈应贤,男,简阳人,1926年8月出生,1948年至1982年在简阳县文化馆担任群众美术的组织辅导工作;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简阳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擅长山水画,兼攻花鸟画创作,作品曾多次参加省、地(市)美术展览。陈应贤先生是简阳唯一健在的在同一个单位(民国时期叫民众教育馆,新中国改名为文化馆)、跨两个时代(中华民国和新中国)的群众文化工作者。

陈应贤书画集

这本画册,汇集了陈应贤先生退休后潜心画理、勤于创作的部分成果,特别安排在画家八旬寿辰时出版,目的是彰显一种秋霜红叶般的人生情调。

陈先生籍贯简阳,少学诗书,好音乐,壮岁习染丹青,擅画山水,兼工花鸟。画册内作品,大多数取材自家乡风物。论景不外山水田园,论意则雅洁清华。绘画手法继承传统,但不拘一格,转益多师,以线条笔墨取胜。画风明快,构图秀朗,笔情墨趣蕴含生机,引人流连观赏。

画册给简阳山水添了风采。但是陈先生对家乡的奉献还不止于此。

陈应贤

从上世纪40年代末起,陈先生就任职简阳民教馆(后来改名文化馆),从事群众文化工作。数十年扎根基层,菲衣粗食,不偏不党,用心血和汗水、人品与艺德,培养了一批书画人才。对新时期简阳的群众美术创作,有开拓局面之功;为各类艺事和美展,尽组织策划、指导协调、选拔推介、布置安排及奔走串联之力。其方方面面的业绩,并非简单的“在岗言岗,敬业守业”可以概括。

我无缘书画,但忝列艺苑,一度有幸从比邻角度,就近了解陈先生的为人。所得突出印象,若简而言之,可谓“光风霁月”。

陈应贤画作《富贵长春》

那时陈先生刚提前退休,下乔木而入幽谷,以绘画养花为日常消遣,间或也登山临水,览胜寻芳。行于当行,止于当止,不高攀,不低就,不苟取,不妄求,通脱淡泊,安享天年。然而不违时令、顺应人生的四季年轮,又是高标准,于古于今都窒碍难行。似乎人性更倾向于进击与占有,每当具体到新老交替后的进退显隐,没有多少人能处之泰然。而秋行春令、行为反常的人物与事件,却时有所见。陈先生能善待生命,进不忘形,退不丧气,老有所为,自得其乐,故尔天佑斯人,福寿双全。

陈先生不苟言笑,略显拘执,常被人误会为落落寡合。其实初识者只要多点接触,便可感受到一个本色文人的性格与情怀──剀切直率,严谨诚挚,不涉“是非”,不搞“请托”,民衣我衣,民食我食,脚踏实地,清白寒素。这是君子风范,须由出身、禀赋、学养、爱好等个人因素,与所处社会背景综合而成,随着世风的变异,今后恐怕要渐成绝响了。

陈应贤画作《祖国的春天》

如今,物质主义大行其道,绘画在许多场合沦为“时装”,不断翻新花样去赶市场。每次我回到故土,面对匆匆忙忙、已不年轻的朋友,总要回忆从前的书画满墙,回忆集会时的书生意气和欢歌笑语,也要回忆起与陈先生的淡淡相交。这段往事,好像一场大梦,使人疑幻疑真。但是我仍坚信它的文化含义,绝不会从此湮灭于商潮,就像这本画册将来的命运,也绝不会因光阴的流逝而完全改变。它毕竟不只是陈先生个人创作的记录,还是一位中国文人乡土情结的留影。若干年后,当家乡游子或文化学者翻开它,看着那些既熟悉又陌生的山山水水、云影天光、农舍寺观、渔舟小桥,难免还会生出感慨,遥想当年,并对持守丹青写故园的先辈追思不已。

行者傅正江

编者按:本文摘自刘中桥先生为傅正江《边缘书法》写的序。傅正江,男,1939年4月生于简阳望水乡,曾任简阳文化馆长,副研究馆员;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会员,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从1979年至1990年,连续三届担任简阳县政协委员和一届县人大代表。出版有个人专著《文化馆之声》及书法专辑《边缘书法》。

我与傅正江相识三十余年,一直淡淡相处,不搞敷衍应酬,故能熟不拘礼,把友谊保持至今。他好学善思,兴致勃勃,始终处在行进状态;喜欢结交朋友,擅长聊天,精力远超同龄人;热心公务,精明机敏,性格柔里藏刚。这些长处,推动他与时俱进,卸掉馆长职务,就“下海”赶潮。

由文而商的反差甚大,行事再洒脱,仍难完全抹掉文化“胎记”,融入新环境,彻头彻尾转型。红尘深处的奔竞周旋,尤其需要镇烦释躁,维系住脆弱的平衡。时于此间,他闲人之所忙,忙人之所闲,翰墨自娱,写写画画不辍,稍得佳趣之余,别有所悟。篆隶真行草,高山仰止,坚垒门墙。今人纸劳墨瘁到人书俱老,真正推门入室,穷究堂奥,师心不蹈迹,最终写出个性面目的书家,不过百里挑一。于是萌生另出一格的念头,尝试对原有书体贯穿组合。字形或篆或隶,笔法或行或草,布白采取美术构图手法,蕴藉古朴,流畅自然,俯仰向背,各呈其态,晃眼似一串变形图腾,细看仍是汉字,整饬中显变化,且具观赏性,但提升的空间也大。毕竟事物的发展受控于循序渐进规律,不可能一蹴而就,何况傅正江走的是一条生峭路。反省总结尚待时间,锤炼淬砺有个过程。

傅正江

按我的观赏眼光,愿看两个极端的作品:上上和下下。“上上”雅得纯净渊深,看了养眼,不看可惜;“下下”俗得灵异醒豁,虽未入流,却具潜质和变量。俗与雅的盈亏消长现象颇耐琢磨。反观文艺的现状和历史,“变动不居”是常态。

唐宋以降,从变的角度看,春秋迭代,社会必定革旧立新,并波及方方面面。具体到文艺,大唐气象令人神往。诗人列队风樯阵马,诗歌集成灿若星汉。盛世落幕,“唐诗”式微,“宋词”继起。“大江东去”与“杨柳岸晓风残月”绝响,“元曲”续唱。“古道、西风、瘦马”变调,“明清小说”担纲。“红楼梦”残,“白话文”兴。千年潮头的涨落,无一不是应和时代。文艺要反映日益丰富的社会生活,艺术形式必须多姿多彩。

自古诗、书并提。相对于诗歌的花样翻新,书法的变化近乎停滞。书写的主要工具毛笔,由大众实用,转向小众喜好,社会基础削弱,导致进步的动力不足。形格势禁,“八法”依旧,牵藤引蔓,瓜瓞绵绵。这就难免招来“千秋法帖纸上尘”的求全之毁。如果有识者不守绳墨,破格而行,大胆投石问路,无论成败得失,其实践都是善举。所以我认为傅正江的破体书法,可以比喻为一条通幽的曲径,书家们不妨进一步探索。

这册书法集,傅正江谦称“边缘”,促我写节文字。他钻得深了,隔着一道门坎,我说不出对作品的具体意见,却正好借此机会,向他表示佩服。我佩服他--套用唐诗典故--敢在崔颢之后,题诗黄鹤楼的勇气;还佩服他的坦率和自信,开诚布公,欢迎批评指正。书界人士见仁见智。我则既受启发,又生联想。

先谈受启发。

我们从事文艺,习惯专心致志搞创作,顾不上分出时间长见识多读书。任何艺术门类都不单纯,才、学、识缺一不可。学浅识短,仗恃勤奋和小聪明,想出精品力作,多半不现实。学书与学诗同理,讲究举一隅而三反的“事外”功夫(通常所谓的悟性和想象力)。大诗人兼书家陆游强调:“功夫在诗外。”草圣张旭自述:“始见公主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笔法意。观公孙大娘舞剑器,得其神。”证明“张颠”(草圣的绰号)的大醉狂走,甚至“以头濡墨”,还是意在笔先,龙腾蛇惊、瀑飞水跳般的线条,源自游观印象的触绪宣泻。学习前人,忌讳跑马圈地,止于皮相;掏十塘不如开一井,应侧重师其意,意会则法得,得心便应手。

最后谈一点联想。

“文革”十年动乱,百无聊赖,我翻旧报刊消磨光阴,看过一篇讲书法的长文。作者排出的书家,除了大王小王、唐四宋四等听说过,余下的十占八九,连名字我都是第一次见到。古人考八股求仕途,能否上榜,书法优劣为取舍标准之一。士子终生苦练,社会基础广泛,擅书人才数不胜数。极少数顶尖者的手迹,因人事乘除的偶然必然,幸运流传人间。据说王羲之曾学卫夫人书法,看两部迄今最完备的丛帖(《淳化阁帖》和《三希堂法帖》),竟缺失她的字,让徒弟独享香火。从前无影印,加上纸本不易保存,我们不仅无福见真迹,就是临本也稀罕。拓本靠刻石,遗留更少。说到底,没有几人的字能够上石,上石的字,逃过风雨剥离、刀兵水火劫难的微乎其微。

现在科技进步,印刷品流行,出个集子一举数得:用劳动成果立身,以自娱者娱人,与同好结文字缘。身为文化人,可以无权无钱,不可以无文,对自己应该有个交代。回忆与傅正江的过往,当年共事的一宫一馆,属于建国后阳安最具历史意义的文化符号,总以为会备受珍惜。世事忤逆,两座建筑今已随风消散。所幸我们对文化的理解,我们的文化心态,凭借印刷术被固定下来,将比我们活得长久。联想一宫一馆的短命,说“纸墨之寿,永于金石”,不全是自我安慰。

凑首顺口溜赠傅正江同志:

仓颉造字鬼夜哭,

甲骨刻画民生初。

世传篆隶真行草,

君写破体边缘书。

“文化劳模”景志龙

编者按:本文摘自刘中桥先生为景志龙画集《黑白世界》写的序。景志龙,男,1954年6月生于简阳县龙泉驿区(今成都市管辖),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美术家协会理事。曾担任资阳、简阳两市美术家协会主席、简阳市文化馆馆长,就读于四川美术学院国画专业。作品多次在国际国内展出并获奖。2000年被国家人事部、文化部授予“文化劳模”称号,2008年获四川省“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

景志龙画册封面

景志龙请我给他的画集《黑白世界》写序。这是信任,却叫我为难。我们虽有同事之谊,但十四年来分隔两地,往事已远,近事不详,跨行作文盲点甚多,费力不一定见好。景志龙解释说,他的画实实在在,若谈画意画理,超不出常识范围,他看重的还是具体感受,想听一听直截了当的意见。言词恳切,不像讲客套。有这话罩着,我就来凑合几段文字。

我认识景志龙略早于共事。1980年,家乡宣传部门为“新长征突击手”颁奖,灯光球场(现在的人民公园荷花池)聚集了近千人围观。景志龙站在“突击手”队列,双手捧着获奖证,腼腆地笑着,向主席台和四周人群鞠躬。文化馆共事阶段,有条件做些交流,彼此加深了解,由于各占一个业务圈子,我们坐在一起谈心的机会并不多。当时我仅仅知道他少小学西画素描,后来进美院国画系深造,工作中长期从事的又是年画。涉足多门,钟情绘画的民族民间传统,工于人像和山水。至于景志龙的艺术萌芽,按一般规律概括,环境、童年、一本画册、一个念头、可遇而不可求的师友,都可能是催生素。他的技巧和沉潜功夫来自刻苦,禀赋和悟性出自天生。说来抱歉,我过去从未比较集中地欣赏他的作品,要不是接过这本画稿,真要遗憾到底。

《黑白世界》——“黑白”与“世界”,即形式与内容。前者主要指线条、块面和以墨为色;后者包括人像和风景。几十件作品摊开,最吸引我的是老人像(母亲、阿妈、草原之母、大叔、圣山守护神、高原汉子和故事老头等)。他们触动心绪,让我和“岁月”正面对视。人生百年,去日苦多,流走的岁月带着故园和往事、曾经相濡以沫的情感和我们身边悄悄变老的亲人,越走越远,留下无尽的思念、愧悔与惆怅,供我们慢慢咀嚼。

漠漠尘世,民为贵,情至重。我因此赞同一个偏于极端的观点:想在黄土地上安身立名,无论操何业,做何事,要以“民生”为念。画家写生人像,如果不是迫于生计的市场行为,就应当把目光转向劳动者,侧重在父老乡亲身上寻找闪光点。景志龙的人像,展示的正是这种创作状态。当知青时观察到的印象,采访期间储存的缘分,由记忆驮着,经时间的筛选和强化,被画笔细致有力地涂抹定型。他画的是父辈祖辈的苍颜白发,寄托的是对他们的爱、感激和尊重,我们从画面上看到的则是温厚朴讷、倔强忍耐、坦然淡定等生命情调。一组形象,合成“人与岁月”的画题,与记忆相对应,提醒我们重新打量走过的路,回想起一路上洒落的许多东西。

景志龙作品

具有某种经历的画家,在为劳动者画像时,总会特别倾情。三十多年前,从大巴山走出来的罗中立,创作过一幅取名《父亲》的油画,仿佛电光石火,照亮和感动了一代人。我曾多次望着油画出神,心想二十世纪下半叶的中国画坛,终于出现了一位面朝黄土地,能够体验并完美表现“农民”情结的画家。如果没有亲如父子的情感和透彻灵魂的观察,罗中立绝对画不出这幅老农像。

画界如社会,各有招数,各有活法,但是又没有多少人甘愿一生草草,默默无闻。谁要是拿得出这样一件作品,那是光前裕后之举,能轻易拿出来吗?“画不为人,自娱而已”,可能没兴趣。“酱在师承之中,一笔一画都有前人积淀”,多半差底气。“听一声锣,划一下桨”,或许少智慧。“随行就市,一心想当陶朱公”,估计缺眼光。例外偶尔有,但总体而言希望渺茫。事情往往如此,训练有素,技巧成熟,修养也够,就是不在意“场合”,忽略了足下这片黄土地。

既然“经典”在前,同一题材还有无必要接着画?意见未必一致,而我的看法是仍有必要。绘画和其它艺术门类一样,从古至今,画来画去,无非几个大题目。作品与作品,虽有高下之分、精粗之别,可是也还有诸多差异(怎样设计画面、布置背景、造型人物,如何运用线条、安排色彩、组合节奏,以及具体由谁来画等方方面面),相互替代不了。琳琅满目,总比格调单一为好。一切成就了的美,不外乎几种美折中调和的产物,彼此之间存在融汇映照的途径,但没有纯粹独立的可能性。因“经典”而倾斜的自信,还应从“经典”中找回平衡。我们父辈祖辈的形象,《父亲》之前有人画,《黑白世界》之后还有人画,薪尽火传,代代无已。一个十三亿人口的大国,一幅画毕竟铺不了那么宽。搞艺术,终归是释放能量,给社会生活增添色彩,不自信和情绪化一点,没多大奔头。

《黑白世界》的另一半为山水风景。亲近自然,朝临夕抚,多年积累已有一定数量。画册里选印的这部分,题材偏重四川西部,是山水之胜入目寓心,转化成画面风光的寄兴笔墨。或采林泉丘壑描状气韵,或取巨嶂陡壁突显风神。圣山祥和闲静。高原浑穆旷达。“极光”和“风雪”,山水隐隐约约,似有似无,线条和色块潜行铺衍,满画面游动飞旋,交织出“梦幻”效果,多注视一会儿,会出现眩晕漂浮状态。这组作品多系咫尺之图,合为一轴意象连通,蜀地山水的青幽灵秀可以“见其大意”。

景志龙作品

合上画集,有些联想顺便说一说。当代的绘画创作和欣赏日趋多元。一批年轻画家,热衷于“新潮”实验,他们旺盛的创造力,的确需要在更宽广的天地中展开,变化迅捷的社会,也需要扩大美的范畴,增加美的信息量。观众的审美眼光随时尚而行。画廊奇特新颖,看不胜看。一些我们熟悉的题材和技法,却在渐渐淡化。一些遵从前人风范的画家,还没来得及充分展示自身,已陷入某种窘困。这里遇到的阻隔,主要还不是技能技巧的变异,而是社会接纳的程度。某些画家的艺术思路,或许就会由此发生大的调整。景志龙却无须过多参照物就能定向。他坚信民族民间特色的东西,充满了东方艺术技巧的要诀,是我们一切艺术的母体。单纯素朴的线条与块面,是民族绘画摇篮的支点,具有无可比拟的稳定性和亲和力,会唤起我们与生俱来的认同感。因为我们谁都有童心和童年。他这样认识,也坚持这样实践。

由景志龙的作品,我还联想到画家朋友们的执着。起步之初,急于出头,不进则退,别无选择,那时的执着更像是“敲门砖”。上了台阶,推门入室,还继续握紧画笔,始终显形于作品,才叫真执着。不画怎样,画出了名堂又怎样,物质主义大行其道,艺术究竟有何价值,能在多大程度上靠它确定信仰、升华生命?这是经常出现的困扰,人言人殊,没有确切答案,几近于“天问”。冥想多了,患得患失。尘心过重,对未来的设想过于现实和周全,会使已经出发上路的画家朋友,随时给自己找一个岔路口,周转于各种情况,丢掉对创作过程的把握,在看似前进中一步步后退。其实要学会放弃,不计时间和辛劳,绝不是想象的那么难。各门艺术,各自牵连着一个完整的“世界”。起居呼吸在艺术天地里,等待“雷电”放射,享受最个性化的心灵感应,用“自我浇灌”与时间的磨损对抗,同样是一种幸福。点点滴滴,细细揣摩,既是创作,也是在塑造自己的生命形态。弄到头,总会有点实在的东西握在手上。

景志龙的《黑白世界》,在流光溢彩的画廊中,不过是一束微光。因为质地单纯,与流行色调形成反差,已经没有多少画家愿意眷顾,也未必能叫惯看妖金艳紫的高人雅士喝采,但它与一位执着的画家身份对号,可以在通俗的层面上获得普遍的认同。

当我们身心燥热时,不妨试着把这本《黑白世界》放在案头。它是一种清凉的注视,翻上几页,或许会帮助我们从欲望的烦恼中脱身出来。

序言是一条环行线,末尾衔接开头。

前人为四季分色——春青、夏赤、秋白、冬黑。

诗人陈洁说:

看穿了秋风

看厌了山石

就看到了白

我再续上一节:

看散了冬云

看断了溪水

就看到了黑

本文作者:刘中桥,本名刘存品,简阳政协第七届、第八届常委兼文史委主任,简阳第十二届人大代表,文艺创作一级,曾在简阳县文化馆和四川省作协任职。

(注: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公益诉讼检察5岁啦!一本成长画册为它庆生~~

来源:最高人民检察院

简阳检察

相关问答

免费作品可以被拿去商用么?-找法网

法律咨询是这样的,我朋友参与了一个某同人画册的制作,然后那个企划案说,这里面的作品同时会出一个绘画的单行本,没被选入绘画单行本的没有稿酬,选入绘画本的按照...

你好,我女儿的艺术照被照相馆公开给别人看长达两年时间,我...

你好,我女儿的艺术照被照相馆公开给别人看长达两年时间,我可以起诉她赔偿吗

在职期间,公司官方账号上传了我录制的培训视频。离职后,你...

崇州市律师大邑县律师都江堰市律师金堂县律师彭州市律师蒲江县律师双流区律师新津区律师邛崃市律师郫都区律师锦江区律师青羊区律师金牛区律师武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