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百年历史影像——嘉定旧事①:赫斐秋与嘉定的半世奇缘(上)
赫斐秋
1887年正值壮年的美国人赫斐秋(1840—1904)结束了在华的工作,准备从上海启程回国。从1866年美国美以美会派他来中国,转眼已过21年。他人生中最好的年华是在中国的福州、九江、南京、镇江、芜湖等地度过,先后参与创建九江同文中学、镇江崇实女子中学等教育机构,并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才。中国人熟悉的美国女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就毕业于崇实女子中学。
赫斐秋收拾好行李却感到依依不舍,这时才发现这个动荡不安的国家,美丽与哀愁共存,漫长的历史赋予她极大的魅力。赫斐秋正要登船,却忽然接到总部的电报:速去重庆处理教案善后之事。任务虽然相当棘手,赫斐秋却感到有些释然,因为可以借此到向往已久的峨眉山游历。不曾想,这趟西南腹地之旅,彻底改变了他后半生的命运。
向往峨眉山
这里是自然与人文的天堂
清朝末年,社会动荡,延续了两百多年的大清王朝气数已尽,摇摇欲坠。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长期闭关锁国的大清国门,强迫清廷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屈辱感和亡国阴云笼罩,各种社会矛盾愈发尖锐激烈。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尤其是义和团风潮席卷中,洋人洋教常常成为攻击的对象,也是许多矛盾爆发的导火线,于是频发各种“教案”。
赫斐秋登上由上海到宜昌的小火轮,然后再改乘通往重庆的木船。那时,穿越三峡进入四川是一条危机四伏、艰险无比的道路,如果遇到大雨、洪水,有时需要1、2个月才能抵达四川。可是赫斐秋并没有感到恐惧和害怕,反倒有些兴奋,因为去峨眉山是他的夙愿。
身为基督徒的赫斐秋,对中国佛教圣地峨眉山有种莫名的向往。凡事喜欢琢磨深究的赫斐秋,试图通过对峨眉山的了解,探究佛教对中国人精神层面的影响。如何处理重庆教案善后?赫斐秋着墨不多,这与他喜欢文字记述,有时甚至有点琐碎的风格不同。他很快由水路前往乐山。乐山当时称嘉定府,下辖多个县,峨眉山在距州府30多公里的峨眉县境内。
1887年赫斐秋绘峨眉山万年寺无梁砖殿
赫斐秋为了这趟峨眉山之旅做了充分的准备,聘请了中文老师、翻译、挑夫等,为数不少的一支队伍,以至于在嘉定城登岸时被很多人围观,甚至难以挪动。赫斐秋一头银白色的头发和唇边修剪别致的白胡须,让乐山人十分好奇,忍不住问他高寿几何?赫斐秋开玩笑说自己150岁,对方大惊,称他神仙在世。而随队挑夫们则对乐山美食垂涎不已,撂下担子直扑小吃摊,把雇主落在一边狼吞虎咽。
赫斐秋惊讶地发现城里商铺的货物非常丰富,甚至有来自欧洲的商品。一些身着华丽丝绸妇女和孩子如同度假一般在城墙上闲逛、放风筝。当地人热情好客,乐于与他们聊天,介绍风土人情。而赫斐秋也目睹和感受了嘉定的另一面:一些人因为少有洗澡,散发出令人窒息的体味,抽鸦片、缠足等。他在街上还看到一则官府的布告,上面写道:为了防范再次发生酒后打架斗殴利器伤人事件,禁止任何人携带刀子和短剑。今后打架斗殴当事人将被以谋杀犯罪论处。云云。
赫斐秋游览了大佛,他被这尊巨大的佛像深深震撼!他后来在游记中写道:整座山从山顶到水中雕刻着一尊佛像,扬子江拍打着大佛脚下的悬崖,发出巨大的声响。他还看见大佛的头上长有许多郁郁葱葱的小树,甚至听当地人讲大佛的鼻子是损毁后重新安上去的假鼻子等等 。离开嘉定城后,赫斐秋经苏稽、符溪一路前往。一路见闻令他十分惊讶,不但写下大量笔记,还画了包括铜铸华严宝塔、万年寺无梁砖殿、菩萨像等多幅素描。1888年这本名为:《western china : a journey to the great buddhist centre of mount omei》的书籍出版。这是我目前能读到西方人士介绍峨眉山最早、最详细的书籍!一些学者根据书中的内容,认为意译《峨眉山游记》比较贴切,遗憾的目前还没有中文译本。
赫斐秋在书中写到,在他原来有限的认知里,以为四川边远蔽塞,“峨眉山地处中国文明的边缘”,然而到达之后,所见所闻大大出乎他的意料,他赞叹:“峨眉山是自然与人文的天堂……”“这里有许多人文奇观,有成百上千的盐井、伟大的丝绸文化、也是白蜡工业的中心。这里山被雕琢成各种各样的神像,有巨大的青铜造像,以及青铜塔……”(这里是指普贤骑像铜像,以及华严宝塔)。
决定留在中国
创建西部最早西式印刷厂
美与丑、善与恶,令赫斐秋不断震惊与叹息!
旅行结束后,他决定留在中国,并到四川开展工作。尽管他知道将面临巨大的困难,或许收效并不大,就像他在书中所说“也许就像长江雾气中的蜡烛,只有微弱的光亮”。他呼吁要在那里“建立起公益性的设施,每一个公益性的机构要有资金,有医院、有经验的护工……继医院之后第二重要的是建立学校,因为知识非常重要……”“我们要把中国放在与英格兰同样重要的位置,派最好的人去中国,派去的人不但是最聪明的,还要有高尚的心灵。”
然而一场疾病,让赫斐秋来四川的愿望暂时搁置下来。
在乐山市中心城区的老公园内,有一幢几乎被人遗忘的破旧小楼,屋顶垮塌,门窗空敞,阒寂无人。但只要留心观察,不难发现与城中仅存为数不多的古建筑风格迥异,青砖灰瓦,一楼一底,内铺木地板,在西方建筑中融入中国元素。这座小楼曾是闻名遐迩的嘉定教文馆,中国西部最早的西式印刷厂,其创建者正是赫斐秋。上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是乐山图书馆所在地。
赫斐秋在嘉定印刷所观察印刷情况
峨眉山之旅结束后,赫斐秋本想留在中国,并到四川来工作,可是困扰他的疟疾再次发作,使他未能如愿。两年后他身体逐渐恢复,于是转向加拿大英美会申请。他卓越的工作成绩,以及妻子是加拿大人的背景,终于使他如愿以偿。1891年10月他携妻子与启尔德、何忠义、史蒂文森夫妇等一行9人作为加拿大的第一批传教士前往中国四川。
赫斐秋一生在中国工作40多年,那是中国社会最动荡的时期,他能克服无数困难除了坚强的意志外,还得力于妻子的大力支持。40多年前英俊年少的赫斐秋,从美国安大略湖此岸去加拿大安大略湖彼岸走亲戚,不期与美丽聪慧的艾德琳相遇,她刚巧也来此探望表兄妹,这次巧遇似乎是上天赐予的姻缘。当几个朝气蓬勃充满理想的年轻人聊天时,赫斐秋表达了将去中国的愿望,艾德琳立刻表示自己也愿意做同样的事。两颗心一下走近了。不久赫斐秋艾德琳结婚,随后一同前往中国。那一年赫斐秋25岁,艾德琳19岁。他们在海上航行6个多月,绕过非洲,于1866年5月抵达中国福州。在中国华南、华东地区,赫斐秋不但学会各地方言,成为一个优秀的语言学家,取得许多令人称道的成绩,还与妻子生育了4个儿子、1个女儿。
回加拿大筹款
嘉定教文馆终于正式开张
到四川筹建华西差会的过程中,赫斐秋感到很有必要建立一个印刷所,当时四川的活字印刷业几乎是一片空白,有限的雕版印刷费工费时,价格不菲。大部分书刊要从上海运来,购买书籍相当不易,但却有将近1/3丢失在艰险的途中。
赫斐秋经过反复考量,决定在嘉定(乐山)建一个印刷厂。原因有三,其一是坐拥三江的便利交通;其二是这里相对开放;其三也是最要的一点,嘉定造纸业比较发达,辖下夹江县有上千年手工造纸历史,而且距离嘉定城不过三十公里。他想如果能采用部分夹江纸,将大大降低印刷成本。
1897赫斐秋利用回加拿大度假的时间,游说朋友和同事,终于筹集到1500元捐款。他用这笔钱采购了两台印刷机:一台戈登平压机,一台手摇印刷机,又在上海购买了数量有限的汉字字模。为了将这些机器装进平底帆船运入四川,赫斐秋在宜昌颇费了一番周折,以免穿越三峡的急流险滩时触礁翻船。
据资料记载,这两台小型印刷机是中国汉口以西最早使用的印刷机。嘉定教文馆开业那天,乐鼓齐鸣,当地官员和一些乡绅也到场庆贺,不少百姓争先恐后前来看热闹。
嘉定教文馆开四川西式印刷技术的先河。但在最初的几年时间遇到许多困难。赫斐秋在回忆录中写道:
“我们用一个工人来开始工作,为5000万人印制我们的所有书籍。而这个工人是一个外国人。我们缓慢地进行着。在印刷第一本小册子的那个日子,我看见他由于喜悦而双眼发光。一年以后,当已经印刷了15万册图书的时候,我增加了两三个工人。第二年,又增加了六七个工人。现在我们雇用了16个年轻人,一年之中印刷了310万页读物。”
数年以后,他在多伦多维多利亚学院的一次演讲中说道:“……中国人是一个喜爱读书的民族,我认为当他们阅读、收藏和喜爱书籍的时候,没有什么更好的方式比得上通过印刷品作为媒介来影响他们。”
1900年庚子事变中,赫斐秋不得不离开,嘉定教文馆因此一度停业。事变结束后他因疾病复发不能返回中国,后来在他的建议下,1902年春,文焕章被派到嘉定重启印刷厂。从此,文家三代与中国乐山结下不解之缘。
文焕章是一位懂印刷业务,精力充沛的管理者,在他的带领下,教文馆得到了更大的发展。至1903年底,教文馆的铅字库扩大一倍,又添加了几台机器。据统计:从1902年3月至1903年底,教文馆共印书22.6万本,各类小册子和折页总计1083.1万页。此外,还印刷了日历、招贴画、地图等等169450张。
嘉定教文馆开业后,大量采用夹江生产的纸张,只有彩色封面使用外国进口纸张,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夹江造纸业的发展。4年后教文馆增加到40人,成为当时中国西部很有影响的外资企业之一。1904年,嘉定教文馆迁至成都,次年更名为“华英书局”,内部分为铸字、中英文排字、石印、装订等科,抗战期间员工达200人。后来发展为成都印刷一厂。徐杉 文/图
上海市出版、音像制品、印刷介绍
出版
一、官私刻书、出版社
南宋庆元六年(1200 年),华亭县学徐民瞻刊印《晋二俊文集》,是上海地区今存最早的官刻图书。南宋嘉泰二年(1202 年),钱希武刊印《白石道人歌曲别集》,是上海地区已知最早的私人刻书。元代,金山法忍寺僧坦辑刻《船子和尚拨棹歌》,是上海地区已知最早的寺庙刻书。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 年),俨山书院刊印《古今说海》,是上海地区最早的书院刻书。明清两代,华亭县学和上海县学刊刻方志、四书五经等书籍。明代,多私家刻印,刊刻其他各种图书,知名的有上海郁文博、陆深陆楫父子、顾定芳顾从礼父子等,华亭张之象绮兰堂、何良俊和何良模香严精舍,陈子龙平露堂以及王圻、陈继儒,嘉定徐学谟、马元调等。清代,有金山钱熙祚守山阁,南汇吴省兰听彝堂,松江沈恕古倪园,上海郁松年宜稼堂和徐渭仁等。上海开埠前,有的刻书家、藏书家兼营刻印销售。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 年)十一月初八,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在上海县城大境阁创办墨海书馆,设有编辑、印刷两部,初专印宗教图书,后出科学读物 30 多种,是上海最早有铅印设备的出版机构。咸丰九年(1859 年),上海天主教会设土山湾印书馆。十年,宁波花华圣经书房迁至上海,改美华书馆,最早使用电镀法制造汉字字模。同治二年(1863 年)、七年,官办上海同文馆、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先后开馆,专门出版翻译书籍。十一年,《申报》创办后以申报馆名义出版图书,是上海最早的商办出版机构。同治年间,鸿宝斋书局创立,是上海较早的华商出版机构之一。光绪初年,大批华商出版机构创办,大多采用石印技术。二年(1876 年),英商美查开办点石斋书局,所印殿版《康熙字典》,销行 10 万部,
创全国图书最高销量。六年,苏州席氏扫叶山房设立分号,印售木版和石印经史子集、字典、尺牍、小说、医药等书籍,成为上海最大华商书坊。十二年,日本人岸田吟香开设乐善堂书局,出版吟香阁丛书。十三年,同文书会成立,是基督教在中国设立的经营时间较长、规模较大的出版机构。是年,蜚英馆创办,印行有《资治通鉴》《三希堂法帖》等书。二十三年正月初一,夏瑞芳等创办商务印书馆,印刷商业簿册报表。三十二年,上海主要出版机构有 90 家。三十三年,由集成图书局、点石斋石印局、申昌书局和开明书店合并为集成图书公司,大量刊印石印线装古籍。同治元年至光绪三十四年,上海创办出版机构 100 多家。光绪三十一年,上海书业公所和上海书业同业会成立。同治末年起,棋盘街、福州路一带逐渐形成出版和图书销售业集中地区。
1912 年 1 月 1 日,陆费逵等创办中华书局,适时出版新版《中华教科书》等书籍,规模迅速扩大,几乎独占全国的教科书市场。民国初年,商务印书馆发展迅速,出版大型丛书和新版教科书,成为全国最有影响的出版机构。1916 年、1917 年,大东书局、世界书局先后创办,和商务、中华并称 4 大书局。1917 年,上海有图书出版机构 44 家,约占全国同类机构 80%以上。石印、铅印逐步代替雕版印刷。
上海成为全国出版中心。1930 年,上海图书杂志出版机构 145 家、印刷机构 200 多家。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创办新青年社、人民出版社等。有特色的中小型出版社昆仑书店、大江书铺、北新书局、创造社出版部、春野书店、光华书店、现代书店、开明书店、良友图书印刷公司、新月书店、文化生活出版社、生活书店等创办。30年代,上海出版业进入鼎盛时期。1935 年 5 月,全市有书局、书店 260 家,资产 10 万元以上 34 家。1936 年,商务印务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 3 家出版社出版图书约占全国 71%。1937 年上海沦陷后,大部分出版社迁内地,剩余的多集中在租界。
1941 年,日军筹组华中印书局,承印教科书,兼管日占区内的出版业。日本三省堂和华通书局合办三通书局,独霸日占区教科书的批发销售。风雨书屋、复社等出版社编印发行毛泽东《论持久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等,出版《鲁迅全集》和美国人斯诺《西行漫记》等。1941 年太平洋战争爆发,12 月 26 日日军查封商务、中华、开明等 8 家出版社和 17 处印刷厂。
1943 年 6 月,在日本兴亚院指使下,上海商务、中华、世界、大东、开明成立联营机构上海中国联合出版公司,承印发售汪伪“国定”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1941~1943 年,商务、中华、世界、大东 4 家出版社未出新书,1944 年各出书 1 种,以经营文具维持。1946 年,全市有出版机构(含书店)258 家,重要的除四大书局外,还有正中、开明、儿童、生活、广益、百新、三民、博览、光明和作家等出版机构。1949 年 5 月,全市有出版机构约 250 家,资本在 2 万元以上的 27家。上海市军管会接管正中等 17 家出版社以及军管世界、大东和儿童等出版社
。6 月,工会和青年团系统分别创办劳动出版社、青年文化服务社。7 月,商务、中华、世界等 62 家公私营出版社合资成立上海首家公私合作出版机构联合出版社,专门负责华东和华中地区的中小学教科书的出版和发行,出版中小学教科书 800 万册。12 月,全市有出版发行机构 430 家,其中出版机构国营 6 家、公私合营 5 家、私营 288 家、私营图片出版发行机构 24 家、私营发行、销售机构 107 家。1950 年起,开始对私营出版社改造。是年 1 月,三民公司、万叶书店、儿童书局等 8 家联合成立上海儿童读物出版业联合书店,简称童联书店,次年参加者增至 34 家。4 月,广益书局、北新书局等63 家通俗读物出版社联合成立通俗出版业联合书店,简称通联书店,次年参加者增至 94 家。6 月 21日,大众美术出版社、教育书局等 37 家连环画出版社联合成立连联书店,专门经营连环画联合发行业务。
1951 年 2 月起,全市开始整顿通俗读物和连环画的出版发行。11 月,上海市出版工作改进辅导委员会成立,整顿图书出版。1952 年,开始整顿私营出版社。6 月 1 日,群益出版社等 3 家联合改组为公私合营新文艺出版社。到 1952 年上半年,旧连环画基本绝迹。是年 8 月,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成立。9月,华东人民出版社连环画科和 9 家私营出版社联合组成公私合营新美术出版社,主要出版连环画。12月,以新儿童书店为主,吸收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大东书店有关编辑出版人员组成公私合营少年儿童出版社。
1952 年 10 月,实行出版印刷发行行业审批许可登记,淘汰一批不符合条件的出版社。至 1953年底,出版社减至 252 家。1954 年起,开始对私营出版业社会主义改造,有 72 家改造,其中商务印书馆改组为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华书局改组为财政经济出版社,龙门联合书局改组为科学出版社,上海地图联合出版社改组为新华地图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改组为新音乐出版社,后 5 社均迁京。是年 9月,徐胜记印刷厂、三一印刷公司等 9 家画片出版发行商联合组成公私合营上海画片出版社。同月,公私合营新知识出版社成立。是月 1 日,通联书店、连联书店、童联书店合并成立公私合营上海图书发行公司,1958 年改为上海古旧书店。年底,全市有出版社 96 家。
1955 年 1 月,华东人民出版社改为上海人民出版社,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改为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4 月,由四联出版社(广益、北新、人世间、大中国联合组成)为基础的公私合营上海文化出版社成立。是年,全市有私营出版机构 80 家,公私合营 15 家,被国营和公私合营出版社吸收 31 家,其余 11 家宗教出版社由各宗教团体管理。至年底,全市有出版社 36 家,无私营出版社。1950 年,时代出版社迁北京。此后,按中央要求,上海重要出版机构相继迁京。1951 年 5 月世界知识出版社、1953 年 4 月开明书店、1954 年 5 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和财政经济出版社分别在上海设办事处。另外,还有科学、新音乐、新华地图等出版社。1956 年 1 月,公私合营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上海教育图片出版社成立。是年 3 月,全市有国营和公私合营出版社 12 家。
1957 年,上海第一家高校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成立。1958 年 1 月,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设立附属朵云轩木版水印工厂。5 月,中华书局辞海编辑所在上海成立,新知识出版社和上海教育图片出版社合并成立上海教育出版社,古典文学出版社和中华书局上海办事处合并成立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上海卫生出版社并入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上海财经出版社并入上海人民出版社。8 月,新文艺出版社和上海文化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合并成立上海文艺出版社。全市出版社减为 7 家。新文艺出版社改组为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分社和上海文化出版社。
1961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编译所、上海出版文献编辑所成立。1964 年 3 月,上海文艺出版社改为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分社,上海编译所改上海分社编译所。上海文艺出版社戏剧、音乐、棋艺编辑室改组成立上海文化出版社。1966 年 11 月,因“文化大革命”,全市各出版社除印刷毛泽东著作外,其他业务工作基本停顿。1969 年,大部分专业人员下放五七干校,全市留编辑人员 107 人。1970 年 10 月,全市所有专业出版社合并成立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年,出版《新英汉词典》、《水浒》120 回本、《辞海》分册本。
1978 年 1 月,新建、恢复 10 个专业出版社,分别专业出版有关图书。上海译文出版社,中华书局辞海编辑所改为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改上海古籍出版社。取消上海书画社,恢复朵云轩,成立上海书画出版社。1978 年起,新成立一批出版社,有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等。1981 年,学林出版社成立,接受作者自费出书。1987 年,百家出版社成立,为个人自费出书提供协作出版服务。1988 年 6 月,上海书店以上海书店名影印出版和复制流通较少的珍贵古旧书刊。
1978 年起,一批非市出版局系统的出版社成立、恢复。有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等、有声读物出版公司。1979 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恢复,此后一批大学出版社成立。1993 年,东方出版中心成立。1995 年,全市有出版社 38 家。
各时期,主要出版机构有墨海书馆、美华书馆、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申昌书局、土山湾印书馆、点石斋石印局、扫叶山房、图书集成局、同文书会、上海书局、商务印书馆、广智书局、广益书局、作新社、开明书店、文明书局、神州国光社、上海集成图书公司、尚古山房、泰东图书局、中华书局、医学书局、亚东图书馆、大东书局、世界书局、人民出版社、万象书屋、北新书局、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光华书局、正中书局、现代书局、新月书店、昆仑书店、美的书店、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佛学书局、儿童书局、湖风书店(湖风书局)、龙门书局、生活书店、上海杂志公司、文化生活出版社、竞文书局、新知书店、读书生活出版社、万叶书店、复社、亚光舆地学社、时代出版社、太平书局、作家书屋、晨光出版公司、上海出版公司。
1995 年,有上海人民、上海文艺、上海人民美术、少年儿童、上海科学技术、上海教育、上海古籍、上海译文、上海辞书、上海书画(朵云轩)、上海书店、学林、上海远东、上海画报、上海科技教育、汉语大词典、百家、上海声像、三联书店上海分店等出版社,以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等。
二、图书出版
上海开埠后,代表性的出版物有《续几何原本》《植物学》《泰西新史揽要》《黑奴吁天录》和《蒙学课本》等。民国建立前后,大量出版鼓吹民族革命的书籍,代表性的出版物有邹容《革命军》等。同时出版大批谴责、言情、侠义、侦探等通俗小说,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和《官场现形记》等。经、史、子、集出版物减少。
五四运动至 20 世纪 30 年代,形成民国时期出版最繁荣阶段。出版各种哲学、社会科学新思潮图书和文学作品,有《共产党宣言》《哲学要领》《中国哲学史大纲》《物种原始》《尝试集》《女神》《沉沦》《呐喊》《子夜》《家》等。出版一批工具书,有《辞源》《辞海》《辞通》等。整理出版一批古籍,有《四部丛刊》《涵芬楼秘笈》《百衲本二十四史》《四部备要》等。出版各类丛书上千种,有《万有文库》《世界名著丛书》《中华百科丛书》《一角丛书》等。
1936 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图书 0.49万种,占当年全国出书总数的 52%,加中华书局 0.15 万种、世界书局 231 种,占全国出书总数 71%。1937 年上海沦陷后,出版大量宣传抗日救亡图书。《中国的一日》《鲁迅全集》《西行漫记》等书,影响深远。1947 年,全市出版图书 1410 种,销售 50 万册。
1945~1949 年,有影响的出版物有《寒夜》《四世同堂》《围城》《少年时代》等文艺图书。解放初期,印行《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论工商业政策》等书籍。1951 年起,租型出版《毛泽东选集》。是年,全市出书 1.02 万种,印数 2.4 亿册,分别占全国 55%和 35%。出版大量供工农文化学习的图书,有《干部必读》《土地改革手册》《美帝侵华血史》《惩治反革命条例图解通俗本》《婚姻法图解通俗本》《共产主义人生观》等。1954 年、1955 年起,《中国奴隶制与封建制》《战国史》等少量学术著作出版。1956 年,出版大批学术著作和文学作品,有《论黑格尔哲学》《中国通史》《中国文学批评史》《敦煌莫高窟艺术》《战斗的青春》《母亲》《马雅可夫斯基诗选》《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文学》《安徒生童话》《木偶奇遇记》等,出版大型丛书《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
1958 年,出版图书 0.86 万种、4.93 亿册。1961 年后,强调图书出版的知识性、稳定性、系统性,出版《宋本十一家注孙子》《中国封建领主制和地主制》《十万个为什么》《中国丛书综录》《宝晋斋书法》《山乡巨变》《现代微分几何概论》《受控热核反应》《中国桑树栽培学》《中国现代文学资料丛书》《古本戏曲丛刊》《少年文库》《辞海》(未定稿)等。各出版社形成自己出书重点。
1966 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一般图书出版基本停顿。1967 年,全市 70%的生产能力用于印制毛泽东著作和毛泽东像,分别达 1200 万套、3 亿张。1969 年,全市出版图书 16 种。1970 年,出版全国“文化大革命”第一种长篇小说《虹南作战史》。1975 年,出版《新英汉词典》《水浒》120 绘本、《辞海》分册本。1978 年,出版 0.17 万种,1995 年,出版 0.83 万种、2.44 亿册。《斯巴达克斯》《安娜∙卡列尼娜》《数理化自学丛书》《林风眠画集》《重放的鲜花》《辞海》合订本等为“文化大革命”结束出版的第一批图书,引起轰动。
1978年后,出版的主要图书有《辞海》《汉语大词典》《金文大词典》《英汉大词典》《中国戏曲剧种大词典》《中国美术全集》(部分)《中国历代服饰》《中国历代货币大系》《中国新文学大系》《外国文学名著丛书》《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丛书》《五角丛书》《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宋诗别集丛刊》《山海经校注》《敦煌吐鲁番文献集成》《道藏》《二十世纪西方哲学译丛》《当代中国经济探索丛书》《陈寅恪文集》《说园》《托尔斯泰文集》《工程结构及抗震动力学》《中国珍稀动物》《电工手册》《365 夜故事》《大学英语》《国际金融教材》《理论力学》等。
第四节 期刊
清咸丰七年(1857 年)正月初一,墨海书馆创办上海首种期刊《六合丛谈》月刊,内容以传教为主,兼及科学知识和新闻。同治元年(1862 年)六月,《中外杂志》发刊。七年七月,《中国教会新报》(周刊)出刊,十三年改《万国公报》(月刊),共出 300 期,中日甲午战争时大量报道和述评战事。十年,《圣书新报》(周刊)创办,是上海最早的上海方言期刊。十一年,申报馆出版上海首种文艺期刊《瀛寰琐记》月刊。
光绪元年(1875 年)四月初一,《小孩月报》由广州迁上海,系统介绍西洋绘画方法原理。二年正月二十三日,《格致汇编》创办,是上海最早以刊载纯科学内容为主的刊物。四年十一月十三日,上海最早的天主教期刊《益闻录》创刊,李杕主持,是上海首种由中国人主持和主笔的期刊。十年,《申报》馆出版上海首种画报《点石斋画报》(旬刊)。十七年,《海上奇书》发刊,是中国最早的小说期刊。至二十一年,上海共出期刊 40 余种。二十二年,黄遵宪等创办《时务报》(旬刊),鼓吹变法,是第一种由中国人创办的时事政治为主的综合性期刊,销量超过万份。
二十三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强学报》(5 日刊)创刊,刊登政论,鼓吹维新变法。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百日维新”后,上海先后创办政论性期刊报纸约 30 种,数量超过全国其他地方的总和,形成上海期刊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戊戌变法失败后中文期刊由 23 种减至 13 种。二十六年,杜亚泉创办《亚泉杂志》,是中国人创办的第一种自然科学杂志。
二十七年,罗振玉创办中国首种教育专刊《教育世界》半月刊。二十八年,《陆》创刊,在国内期刊中最早采用彩印封面、白报纸两面印刷、隐线洋式装帧。二十七年至宣统三年(1911 年),上海创办期刊 165 种,形成上海期刊发展的第二个高潮。二十九、三十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李伯元主编《绣像小说》期刊和《新新小说》等。三十一年,梁启超创刊的《新小说》由日本迁至上海出版。
是年,圣约翰大学发刊《龙旗》年刊,是全国最早的高等学校年刊。三十二年七月十三日,清廷颁诏预备立宪,九月二十五日上海首种立宪期刊《宪报》月刊创刊。此后,立宪派创办近 20 种期刊。是年四月,首种鼓吹民主革命的期刊《复报》月刊创刊。其间,复古派人物创办《国粹学报》等。一批专业期刊创办,在全国首创的有三十年戏曲专刊《二十世纪大舞台》以及《医学报》,三十二年音乐期刊《音乐杂志》、出版业专刊《图书月报》、外交专刊《外交报》。道光三十年(1850 年)至宣统三年,上海出版专业性报刊 50 种,其中光绪三十三年至宣统三年 32 中,医学类约占半数。民国建立后,上海期刊业迅速发展。1912~1915 年,中华书局创办《中华教育界》等 8 种期刊,号称“八大杂志”。
1913 年后,文学期刊繁荣,是年有《自由杂志》《游戏杂志》,1914 年有《礼拜六》《五铜元》《销魂语》《好白相》等约 20 种文娱期刊,1915 年有《笑林杂志》《小说新报》等近 10 种创刊。1913 年,出现《正谊杂志》等倒袁刊物。1915 年,章士钊创办的《甲寅》月刊从东京移上海出版发行。1915 年 9 月,《青年杂志》创刊,次年 11 月改名《新青年》,鼓吹新文化。此后,绝大多数刊物文章改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符号,宣传新文化期刊创刊,旧刊开始革新内容。商务印书馆《教育杂志》《东方杂志》等革新内容。1921 年 1 月起,《小说月报》全面革新,成为新文化运动时期第一种新文学杂志。创造社《创造季刊》等新文学社团刊物创刊。
1920 年 7 月以后,出版各种政党和派别的期刊。有中共机关刊物和共产党人主持的刊物出现《劳动界》《共产党》《向导》《中国青年》《劳动周刊》等, 1919 年中华革命党《建设》杂志,1923 年国民党中央《新建设》,1924 年国民党上海执行部《评论的评论》出版。其间,出现一批宣传无政府主义、新村主义,提倡国故、儒教,主张工读、职业教育,鼓吹扶乩等期刊。1918 年,任鸿隽、杨杏佛等将 1915 年 1 月创办的《科学》杂志从美国迁到上海出版,影响深远。
1920 年,《时报》创办中国首种画刊《图画周刊》。是年 2 月,《良友画报》出版,是全国印刷最精美、销路最广的画报。1927 年后,多种文艺期刊创办,成为 30 年代“杂志年”前奏。1927 年 11、12 月,郁达夫、鲁迅主编《民众》《语丝》,春野书店《太阳月刊》。1930 年 3 月,鲁迅主编的《萌芽月刊》成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机关刊物。1935 年,全市期刊 398 种。期刊封面装帧设计多样,发展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
1929~1931 年被当局查禁书刊 531 种。1937 年八一三事变后,创办一批抗日刊物,知名的有《时代》周刊等。日伪势力办 30 余种。1938~1941 年 10 月,上海发行期刊 400 种以上。1941 年底,上海有杂志 19 种。1946 年 5 月前后,各政党派系的刊物从重庆迁沪或在沪创刊。期刊品种丰富,上海再次成为全国期刊中心。同时,出现以特定读者为对象的刊物,主要有《五金半月刊》《纺织》《现代农民》《宁波人月刊》《皮影》等。出现重趣味的称为“方型周刊”的期刊等。1946 年,有期刊约 430 种,停刊 130 种,创民国时期期刊种类最高。年内《文萃》《观察》2 刊被查封。
解放初,上海《展望》《世界知识》等杂志复刊,《科学画报》《小朋友》等继续出版,《西风》和部分宗教杂志停刊。1950 年,出版 88 种,约占全国 30%。50 年代初,《华东妇女》《华东农民》等 19种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刊物创刊,1954 年前后大多数终刊。1954 年、1956 年,《支部生活》《萌芽》先后创刊。1956 年,调整期刊,规定同类刊物保留一种。1957 年,大型文学刊物《收获》创刊,是年全市有刊物 49 种,1960 年减至 13 种。1965 年,有 58 种,占全国 7.3%。
1966 年 5 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大部分停刊,1971~1973 年剩 1 种。1973 年 9 月,创办政论性杂志《学习与批判》,最高发行量95 万份。后有文学性杂志《朝霞》。两种杂志成为“文化大革命”后期上海主要的杂志。1975 年,有期刊23 种。1976 年复刊 32 种。1978 年后,大批期刊复刊、创刊,1980 年增至 126 种。《故事会》和《青年一代》期最高印数达 730 万和 527 万册,分居全国期刊发行量第一和第二位。有近百种发行到美国、日本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1987 年,有期刊 444 种,是年进行整顿。1995 年,有期刊 595 种,其中公开发行 511 种,总印数 1.78 亿册。
音像制品
一、唱片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 年),上海洋行出现蜡筒留声机与圆柱形蜡筒。20 世纪初,法国人乐浜生在上海设摊收费播放《五人大笑》(又叫《洋人大笑》)唱片,片长 2 分 32 秒。三十四年,法国百代(Pathe)公司成立东方百代唱片公司,生产唱片,产品注册雄鸡商标,中国唱片业诞生。唱片制作在中国录音,送法国制成唱片,再返中国销售。1915 年前后,百代公司在徐家汇路建厂,为中国第一家唱片制造厂。
1917 年,中日合资大中华唱片厂创办,产品注册商标为双鹦鹉,红、绿、蓝色唱片分别为京剧、歌曲、地方戏曲,1924 年出版两张孙中山讲演唱片。1928 年,英国哥伦比亚公司收购法国百代公司,保留上海东方百代唱片公司旧名,另组中国唱片公司。1930 年,RCA 在上海成立上海胜利唱片公司,长城公司开始出版唱片。1931 年,留声机公司(HMV)与哥伦比亚公司合并成立 EMI,上海的东方百代与中国唱片公司成为 EMI 的成员,1934 年合并为 EMI(中国)有限公司。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唱机公司被日本人接管,大中华唱片厂也由日本人控制,改名孔雀唱片公司。
1949 年前,上海有唱片出版公司数十家。1949 年 5 月 29 日,市军管会接管大中华唱片厂,6 月 3 日开始录音,6 月 6 日出版第一批唱片。1950 年 1 月,改人民唱片厂,迁北京,出版“人民唱片”,上海设分社,成为上海唯一的唱片出版机构。1951 年,建立公私合营上海唱片制造有限公司,后改名上海唱片厂。1987 年,出版唱片 407种,发行 824.6 万张,1994 年分别为 12 种、10 万张。1995 年 3 月,停止出版唱片。
二、盒式磁带
1981 年,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上海第一套盒式音带系列儿童配乐故事音带《365 夜故事》。1982年,出版儿童歌曲音带《春天》《好朋友》。1995 年,出版录像节目带 355 种,发行 44.24 万盒;出版录音节目带 1733 种,发行 2737 万盒。1981~1995 年,全市出版音像出版物 0.5 万种。
三、激光唱盘(CD)、激光视盘(LD、VCD)
1991 年,上海声像出版社出版第一套上海产激光唱盘(CD)《名家名曲》和《新秀新曲》。1993年,中国唱片上海公司出版第一张上海产首次激光视盘(LD)。1995 年,出版激光视盘 66 种、唱盘 335种,发行 6.53 万张、72.14 万张。
印刷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 年),麦都思将巴达维亚(今印度尼西亚雅加达)的印刷设备移至上海,成立墨海书馆,在上海最早采用铅印技术印刷图书。咸丰七年(1857 年),用石印术印出《耶稣降世》等书籍。之后,商务印书馆、土山湾印刷所相继使用石印技术。十年,美华书馆从宁波迁沪,成为上海印刷设备最新最全的印刷机构,带入国内最先采用电镀法制造的汉字字模 7 种,及满文、蒙文、日文铜模,公开出售,为申报馆等采用,部分设备沿用至今。
同治七年(1868 年),江南制造局印书处在上海首先购置半机械型铅印设备。十三年,土山湾印刷所引进铅活字并自行铸字,次年引进珂版印刷机,光绪二年(1876 年)又引进大型石印机及大型凸版印刷机、铅印圆盘机等,19 世纪末增加铜锌版和照相制版设备。光绪二年,点石斋印书局成立,国内最早利用石印技术大批印制图书。八年,鸿文书局在国内最早采用彩色石印技术印刷地图等图书。
二十三年,商务印书馆建印刷厂,二十六年在国内首次采用纸型浇版印书,二十九年采用雕刻铜版、珂版、电镀铜版和自动浇字机及凹、凸、平印刷工艺,成为上海最大的印刷机构,并设立铁工厂,仿制多种印刷机械。带动一批大型书局自设印刷厂,至民国初有中华书局、大东书局、永祥印书馆等所属印刷厂。1932 年一∙二八事变,商务印刷厂总厂毁于日军炮火,闸北地区印刷企业受损严重,上海剩 50 家铅印厂,印刷业务下降 40%。至 30 年代中期,逐渐恢复原有规模。1937 年八一三事变,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大东书局内迁,世界书局印刷厂等大型印刷企业被日军占用。
1949 年底,有印刷企业 0.29 万家,1956 年 1 月 0.3 万家。50 年代后期,归并为 179 家中心厂和18 家直属厂。规模较大的国营企业有上海新华印刷厂和上海印刷一、三、四、六厂等。60 年代初,上海支援全国 22 个省市印刷业,外迁铅、胶印设备(含 10 余家厂整厂),以及 0.2 万名员工。1962 年,上海主要印刷设备较 1957 年减少 40.5%,铅印生产能力从 96 万令纸降为 48 万令纸,胶印生产能力从230 万令纸降为 134 万令纸。1949 年 5 月~1963 年,未建新厂。
“文化大革命”中,全市印刷业主要是赶印《毛泽东选集》《毛主席语录》和毛主席像,印刷量分别占上海铅、胶印印刷总量 50%和 70%。为印刷《毛泽东选集》及各种大字体本,1975 年新建上海市印刷十二厂。到 80 年代中期,上海书刊印刷生产能力约占全国 1/10。1987 年,彩色制版 90%以上采用电子分色工艺。1988 年,引进电子分色机、激光照排机。图书开本字体、字号趋向多样化。1989 年,始采用电分制版文字排版和高精印刷等。1995年,全市书刊印刷企业 373 家,书刊印刷 200 万纸令,报纸印刷 340 万纸令,彩色胶印印刷 500 万对开色令。
书店、出版物销售
一、中文书店、书亭(摊)
清中叶,上海县城大东门外有黄文正书店,是上海最早的书店之一。晚清,本地藏书家大多兼营图书销售和发行。道光二十三年(1843 年),墨海书馆及后之美华书馆、土山湾印书馆等,自办图书发行销售。咸丰年间,旧书店多集中在上海县城四牌楼。同治年间,有尚义堂、醉六堂、绿萌堂等书坊。
光绪中期后点石斋书局成为上海规模最大的出版发行机构。其间,苏州席氏扫叶山房在上海设立分店,是上海最大的书店。二十四年,广学会建立中心门市,设有书籍陈列玻璃大橱窗。二十八年,商务印书馆建发行所,中华书局建门市部。此后,大东书局(1916 年)、世界书局(1917 年)、开明书店(1926年),均建门市部,最终形成 20~50 年代初以“商、中、世、大、开”5 店为首,中文、外文和古旧书 3类图书出版业鼎立的上海出版发行格局。知名书店集中于福州路和棋盘街。30 年代,在经上形成 3类书店,1.编、印、发行为一体的大中型出版机构。2.专营零售的小型书店,数量最多。3.专营批发的书店,数量极少。1932 年,生活书店门市部陈列采用图书馆化,1935 年商务印书馆门市开架售书。
1949 年解放初,全市私营书店有 512 家、书报摊 0.1 万个。6 月 5 日,新华书店第一、二临时门市部营业,7 月,和 62 家私营书店组成公私合营上海联合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小学课本。1950 年,8 家私营书店组成童联书店,专门出版发行少儿读物。62 家私营书店组成通联书店出版发行通俗读物。37 家组成出版发行连环画的连联书店。1956 年,批发业务并入新华书店上海发行所,上海发行所成为唯一专营上海出版物国内批发业务机构。1953 年,有私营书店近 200 家。
1956 年,全部公私合营。1953 年,新华书店始在市区各区设综合门市部。1956 年起,成为全市唯一的新书发行机构。1959 年,始于郊县设立综合门市部。1995 年,全市国有书店有综合门市部 113 个。1951 年 1 月,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开明书店、三联书店、联营书店的发行部及其在全国的 80多个分支店联合成立公私合营中国图书发行公司,成为新华书店以外的第二个全国性图书发行系统。7月,设立上海分公司,经办 5 家单位出版物上海地区的批发业务。1954 年,和新华书店合并,1964 年改上海科技书店,店招仍用中图公司。1961 年,上海音乐书店建立,1988 年改上海音乐图书公司。1990年,沪港合资书店沪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开办。
专业书店 清光绪十一年,英国传教士傅兰雅创办格致书室,专营科技图书和文具仪器。二十六年,上海朵云轩门市专售装裱书画、文具用品等。二十七年,科学仪器馆门市专售理化器械和科学图书。二十八年,西泠印社书店创办,门市专售金石、考古、美术图书。1912 年,有正书局开业,出售佛教图书。民国时期,还有上海杂志公司、儿童书局、中医书局、法学书局、中国农业书局、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及专出地图的世界舆地学社、亚光舆地学社等专业书店。
1956 年,新华书店上海分店确定第 26 书店主营科技图书。1959 年、1961 年,先后建少年儿童书店、音乐书店。1989 年,上海新华书店有上海版图书贸易中心、教育书店等 18 个专业书店。1994 年,全市有专业门市 22 处。书亭 1950 年 9、10 月,在复兴公园前、后门先后设立上海第一、二个书亭。1956 年,57个个体书报摊人员组成 22 个合作书亭,1981 年有 15 个,11 月改为沪江书店。1983 年,全市首家个体书店自立书店开办。1994 年,全市有书报刊销售网点 0.29 万个。
二、外文书店
清咸丰十年(1860 年),英商伊文思创办伊文思图书公司,经营外文图书。同治九年(1870 年),英商开设别发书店,为上海首家外文专业书店。光绪二十三年(1897 年),商务印书馆发行所设西书部,经售原版西书。此后,华商西书书店有大华杂志公司、中外书局、东亚书局、世界书局、中外科学书社等门市部,外商开办的有日本人的内山书店、金星堂、至诚堂,德国人的璧恒公司、派立贡书店,美国人的中美图书公司等。1932 年,龙门书局创办,专门翻印原版西书。
到 1949 年,上海开办过近百家外文书店。1950 年 4 月,国际书店上海分店成立,1952 年开始发行西方国家出版物。是年,全市有私营外文书店 30 余家,主要有华商大华杂志公司、中美图书公司,外商伊文思书店。1953 年 3 月,全市私营西书业停止进口业务,部分书店歇业。1954 年,国际书店上海分店与新华书店上海分店合并,门市部改为上海分店外文门市部,1956 年 14 家私营外文书店转入,1958 年扩建为上海外文书店,1985 年改制为上海外文图书公司。11 月,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上海分公司成立。至此,全市有 2 家外文图书经销店。1986 年,南京东路新华书店和日本户田书店互设专柜,中国科技图书公司设立日本内山书店专柜,销售日版书刊。
三、古旧书店
清宣统三年(1911 年),陈立炎在上海开设首家古旧书店古书流通处。1929 年,浙江金氏开设中国书店。后又有江苏、浙江人开设抱经堂、来青阁、汉学书店、传薪书店,北方人开设来薰阁等。解放初,上海登记在册的旧书摊、旧书店有 251 家,来薰阁、修文堂等古旧书店 59 家。1956 年,建立国营上海古籍书店、上海旧书店,大部分私营古旧书店并入。1956~1965 年,购入古旧书刊 5000 多万册,其中珍本、善本古籍约 0.5 万种。
1958 年,上海图书发行公司改名上海古旧书店,为全市唯一经营古旧图书的专业单位,上海古籍书店、上海旧书店为其下属门市部。1959 年,与香港集古斋订立协议,兼营出口古旧书和字画。1976 年以后,上海书店恢复影印出版业务,1985 年改名上海图书公司, 1988年成立出版机构上海书店。1986 年春节,上海 20 多家出版社和书店始在文庙内设特价书市,1992 年 6 月成立上海文庙书刊交易市场,摊点 40 多个。
第八节 广播
1923 年 1 月 23 日,国内第一家无线电台《大陆报》暨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在上海创办。1927年,国内第一个民营电台新新公司广播电台建立。1932 年,全市有广播电台 40 家,其中 6 家为外国人电台。至 1937 年 7 月,全市民营广播电台数量和发射功率,均占全国民营电台半数以上。1938 年 3 月20 日,日本占领军当局在南京路哈同大楼,设广播无线电台监督处,强令上海各电台进行登记,李树德堂等民营电台登记,继续播音。同时,又有 20 多家新成立的民营电台开业。
1941 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电台均被封闭。1945 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未准其复业。同时,抗日战争胜利后,因办电台本轻利重,竞相开办,一时全市有 108 家。1949 年 5 月,有 45 家,其中民营 23 家、公营 22 家(政府办 1 家)。1923~1949 年 5 月,共出现过 234 家广播电台。1949 年 5 月 27 日,上海市军管会接管上海广播电台,当晚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简称上海电台)的呼号开始播音。1950 年 4 月 1 日,建立华东人民广播电台,接替上海电台第一台,向华东地区播音。1949 年 6 月,清理私营广播电台,全市剩 22 家继续播音。
1952 年,16 家公私合营,成立上海联合广播电台,1953 年 10 月并入上海电台。1954 年 12 月,华东人民广播电台撤销,全市剩上海人民广播电台。1992 年 10 月 28 日,创办上海东方广播电台,全市始有 2 家广播电台,至 1995 年不变。各时期,主要电台有民营电台有新新台、上海(亚美)台、福音台、大陆台、麟记台、中联台、民声台等广播电台。官办电台有交通部上海台、上海市政府台、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上海台。国营电台有上海人民台、上海东方台、华东人民台、上海联合等广播电台。外国人办电台有《大陆报》暨中国无线电公司(奥斯邦电台)、开洛台、美灵登台、美商华美台、德国台、苏联呼声等广播电台。
第九节 电视
1958 年 4 月,上海电视台在南京东路新永安大楼筹建。10 月 1 日 18 时 58 分,对外试播,21 时30 分结束。第一条电视新闻为《1958 年上海人民庆祝国庆大会及游行》。启用一个频道(第 5 频道)。每周播出 2 次,每次 2~3 小时。设新闻、文艺、教育类节目。10 月 25 日,播出第一部电视剧《红色的火焰》。1960 年 4 月,开办全国第一所电视大学。1973 年 8 月 1 日,上海彩色电视对外试播,每周三、六播出 2 次,全市有 69 台彩色电视接收机,观众 1 万~2 万人。1975 年 9 月,在全国省级电视台中第一家全部频道播出彩色电视节目,1995 年每天播天 33 小时 48 分,播出覆盖面长江三角洲大部地区。1993 年 1 月 18 日,上海东方电视台建台开播,1994 年 2 月 27 日,上海教育电视台建台开播。
1978 年、1979 年,梅山冶金公司和上海石化总厂分别建差转台,1984 年改为有线电视台。此后,宝山钢铁总厂等建有线电视台。到 1991 年初,全市有有线电视站 230 多家,终端 19 万户,收视人口约70 余万人。1992 年 12 月 26 日,上海有线电视台成立并开播。1995 年,全市有终端用户 150 万户,数量创世界同一城区网络之最。
请你关注作者、点赞 、转发、收藏。谢谢!
相关问答
在看守所存钱对自己有害吗?-找法网第三十七条人犯近亲属送给或者寄给人犯的日用品和学习书刊,经检查,看守所同意收留的要详细登记,办好手续后交给人犯;现金由看守所代为保管,人犯有正当用途时可以...
话剧三杰?瞿白音、葛一虹、田鲁。葛一虹原名葛曾济,号巨川。1913年生于嘉定城内一户书香门第家庭,其家为孔庙南首的名宅“涛阁”。曾祖父葛起鹏,字飞千,是清同治举人...
宋慈真是世界公认的法医鼻祖吗?导语:我国对于法医学的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礼记·月令》内就有瞻伤、察伤、视折、审断的记载,到了战国时期,法医检伤已作出了明确分工。宋代时期,则...19...
什么是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_法律问...[回答]犯本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
看守所里让抽烟吗?_法律问答—华律网[回答]【法律意见】根据法律规定,看守所在押人犯不可以与外界通电话,经过批准可以同近亲属通信会见。【法律依据】《看守所条例实施办法》第三十四条人犯...
上海大学毕业生怎么办理劳动手册- 汇财吧专业问答test[回答]手册》第一步;获取毕业证书(或肄业\结业证书)第二步:1.携带毕业证书(或肄业\结业证书)2.户口簿、3.本人身份证、4.一寸照片两张。第三步...第三步:...
转发视频违法吗_法律问答—华律网[回答]需要根据视频内容确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规定:第十二条国家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使用网络的权利,促进网络接入普及,提升网...
想请问现在南京扫黄是怎么样的?_法律问答—华律网[回答]关于南京扫黄,为禁止黄色文化传播对正常健康人群的毒害,由国家机构组织起来的打击卖淫嫖娼、清理并消除黄色书刊和淫秽录像带。关于南京扫黄,为禁...
辽宁丹东骗子王勇[回答]中国世界语组织inajEsperantajOrganizoj北京市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100037北京百万庄路24号中国世界语之友会100037北京百万庄路24号中国青年世界...
扫黄怎么举报才有效_法律问答—华律网[回答]举报方式:一、电话举报拨打12020全国举报电话。二、网上举报1.登陆中国扫黄打非网,选择“网上举报”;2.再选择“互联网和手机媒体淫秽色情...二、...